.

腾冲滇滩百年炼银炉边关沧桑史

“又北二里,盘西山之嘴,始复见姊妹山北倚,而前壑之下,炉烟氤氲,厂庐在焉……”西南边陲,在腾冲市滇滩镇棋盘石自然村南侧的淡酒沟右岸,有一座建于明代的炼银炉,至今仍默默地伫立在淡酒沟旁,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采矿炼银数百年前这里一派繁忙

《腾冲县志》记载,滇滩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从辖区内的云峰小龙河至山寨横河弯担山、河西大松坡一带属锡矿区;西营铜厂山至联族无极山一带属铅锌、铁等多金属矿区;联族土瓜山、烧灰坝、干柴岭、青草岭、马脚河、木莲河及西营的三岔河一带属铁、锡、铅、锌、钨、钼等多金属矿区;联族麻家小河至棋盘石长槽一带属铅锌、铜等多金属矿区域。

《腾越厅志·山水》记载,滇滩矿产开采历史悠久,特别是棋盘石长槽一带,地处山脉区,地质复杂,土壤多样,矿产资源储量巨大,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开采。长槽一带的矿区因富含铅矿,且银含量极高,吸引了大批“淘银者”云集到此。

据说,高峰时期,长槽大山、观音山的山前山后、山上山下均密布大大小小的采矿洞。矿工们用简陋的开采工具叩石凿岩,采矿过程中每进一尺都渗透着汗水和艰辛。开挖出来的矿人挑马驮搬运到山脚,在距滇滩集镇约8.5公里处的棋盘石自然村淡酒沟流域的宽阔坝子上,他们凭借智慧建造起一座座泥石土炉用于炼银。

《腾越厅志》记载,明崇祯十二年(年)4月下旬,徐霞客开启腾北滇滩之旅,欲徒步前往东北边界的姊妹山,途经长槽大山西麓,淡酒沟畔,亲眼目睹打矿人用土工采矿炼银的火热场景,大为惊奇,驻留半日,悉心观察,与矿工们攀谈拉家常,探讨冶炼事宜。后来,他在游记中写道:“又北二里,盘西山之嘴,始复见姊妹山北倚,而前壑之下,炉烟氤氲,厂庐在焉。遂五里而至厂。厂皆茅舍,有大炉、小炉。其矿为紫色巨块,如辰砂之状。”生动真实地描绘了当时采矿炼银的盛况。

目前留存在淡酒沟一侧的炼银炉遗迹,就是其中的一座。

疯狂掠夺丰富矿产引来英国殖民者

伴随着南方古丝绸之路的兴盛,滇滩北部淡酒沟炼制的银矿声名远播,逐渐吸引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注意。《腾越厅志》记载,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英国殖民主义者将魔爪伸入了滇滩,开始疯狂掠夺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据《腾越乡土志》记载,19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旗下的某矿业公司组织人员到长槽开采铅矿炼制白银,在今老厂坪子尚存多个当年英国人的探矿遗址,在其中一个幽深的探槽石壁上,殖民者留下的英文标识仍依稀可见。

当地一位老人介绍,当时英国人模仿前人遗留下来的旧式炼炉,扬长避短进行仿造,在淡酒沟旁建起多座新式炼银炉,接着采用更为先进的冶炼技术,把一堆堆小山般的原矿变为白花花的银子。“英国人当时的炼银技术相当先进。”

到了十九世纪末,英国人用成群结队的骡马把炼好的银子搬走,在完成掠夺后,就彻底捣毁了他们建起的新式炼炉,只留下了遍地矿渣和漫山遍野的矿洞。

时光随着清澈的淡酒沟流水静静流淌着,几百年后的今天,这座历经多少时代而又饱经风霜的古老银矿炼炉依然屹立于沟畔,背山面水,满是岁月刻下的道道印迹。

保护传承炼银炉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位于淡酒沟流域的坝子,远远就能看到一座由土石堆砌、形状犹如圆形碉堡的建筑孤立于荒野中。

据滇滩镇文化站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近些年来,当地相关部门非常重视挖掘和保护历史。年,这座建于明代、历经数百年历史唯一幸存下来的炼银炉已被列为腾冲(年腾冲撤县设市)文物保护单位。“整座炼炉以花岗岩石块加耐火胶泥筑砌成方形底座,圆锥形炉身,占地面积22.15平方米,高3.82米,座边宽4.47米,上口直径2.14米。炉灶四面各设一个半圆形拱门,炉顶设一环形圆孔,以便填充木炭燃料和原矿块。炼炉内壁均以耐火砖镶砌成圆拱形,最大内径为2.08米,容积约9.37立方米。”

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和变迁,淡酒沟旁的炼银业也曾一度沉寂,但解放后各个时期的矿产开采仍断断续续继续着,只是到了后期,冶炼的活计已经用不着老炼炉了,原矿都是现代化提炼。“夕阳西下,矿工们结束一天的辛苦劳作后,三五成群来到草地上,或坐或卧,谈笑风生,下棋打牌,他们背井离乡来这里钻洞打矿仿佛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专程来这大山深处与古老炼银炉亲密会晤。”

如今,平坦的滇棋路上,偶尔有车呼啸而过。炼炉旁绵羊轻松漫步,低头啃食,不时仰头扯下炼炉石缝里长出的山茅草,慢条斯理地咀嚼。鸟雀叽叽喳喳从林中飞出,站在炼炉顶上。夕阳的余晖洒向老炼炉,炼炉上的花岗岩在阳光照射下有些烫手。

“淡酒沟炼银炉的相关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只有国家强盛才不会被人欺负,我们要记住这段历史。”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注视着眼前这安详宁谧的场景,谁又能联想到这淡酒沟畔仅存的炼银炉曾炉火兴旺、炉烟冲天、热气腾腾?

来源:腾冲融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