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厂四山八大庙,揭开修文小荆州鲜

古庙宇遗址。

在修文大石乡一片约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遗存有数百年前的一个水银厂、四大“棺山”、八大寺庙遗迹,众多时间久远的神秘信息汇聚到这里,等待着人们一一揭开它的神秘谜底。

壮观的汞矿采冶遗迹

这里所说的水银厂,就是当地人称明清时期采冶汞矿的遗址白岩厂,也称“小荆州”。

白岩厂遗址位于贵阳市修文县大石乡石林村,距离修文县城50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记者日前在白岩厂看到,这里是一座高耸的大山,周边山峰连绵,是一个盛产水银矿的宝地,曾在明末、清朝、民国时期盛极一时。

白岩上,是一道壁陡的白色石崖,长约两三百米,最高处约上百米,岩壁上有纵向裂开的几条石缝,看着令人心惊。岩壁上写有“危险!”“禁止在此挖沙!”等警示标语,提醒人们不要到这个危险的地方来活动。

白岩上的警示语。

在白岩底部,分布着若干个大大小小的水银采矿洞。由于时间久远,多数矿洞已经被泥沙封堵,少数未封堵的还可以看见深处,黑黢黢的,透出一阵阵冷气。据以前探过矿洞的人说,有的采井高达2米,最高达60米,宽2至5米,最宽的采掘作业面达多平方米。

其中,白岩下现存有一口名叫“娃娃井”的深井。据传当年有几个半大小子欲采矿挣钱,就邀约一起从这里开始采掘,结果果然找到藏量大、品质优的水银矿,因此该洞就被称为“娃娃井”。前些年还有人探过“娃娃井”,洞长达多米。现在从洞口还能看到一段巷道,洞两侧有多处垮塌的痕迹,一看就存在安全隐患,没人敢贸然进去。

白岩下的筛子。

陡峭的白岩。

遗存的矿井口。

在这些矿洞面前,大多遗存有黄色的矿渣和煤灰,用刀具往下久刨不见底,矿渣、煤灰堆积层深厚,最深处堆积了20多米,现在当地一些庄稼地里都是矿渣煤灰土层。白岩下还遗存有一架竹筛子,是当地人用来筛选细沙的。据当地人介绍,多年来,当地人需要用水泥加细沙拌和混凝土时,都会到这里来筛细沙用,用了这么多年,如今仍存如此多的矿渣、煤灰堆积层。

从岩壁上的石缝、矿洞的密集程度、矿渣的堆积厚度来看,这里从事水银采冶业应该有很多年头了,说明此地水银矿资源丰富。水银矿采出洞后就在洞边就地冶炼,冶炼出的水银就拿到附近一座山下的天然洞内存放。

在距离白岩厂约米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包,山一侧为石岩壁,岩壁下有一个天然小溶洞,溶洞洞口还没有一个人高,里面只容得下一个人转身。当地人说,这就是当年藏水银的仓库。至今洞边石壁上还留下一个石刻“佛”字,是何用意?不得而知。

遥想当年“小荆州”

据当地老人介绍,自清代以来,当地就流传着一首民谣:“九马一骡驮,水银似江河,头抵西山顶,脚踏六广河。熊百万家挖到一个脚趾拇,伍满爷家挖到一块趾甲壳。”这首民谣说明,此地水银矿产丰富,采冶矿产的大户虽多,但只是采挖了冰山一角。

据有关专家初步考证,白岩厂的水银开采业始于明代晚期,一直持续到清朝末期。由于水银矿的大量开采,加之冶炼业的配套发展,使当地聚集了来自省内外的众多采冶工人和贸易商人,形成了沙坝、胡家湾、白岩厂、河坝等几处聚居区和几条街道。这些街道和聚居区紧密相连,屋檐连着屋檐,即使是下雨天从街道上经过,也不会淋湿衣服和鞋子。

由于水银采冶业的不断发展,人流量也不断增大,吸引了云南、四川、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地的人前来办厂、务工、经商。

由于人流量的不断增大,带动了当地各行各业的发展。有专门的食品作坊,加工熟食供应厂区、街道、村寨的工人和居民;有豆腐作坊、熬糖作坊、麻花作坊、榨油作坊、竹器作坊等,还有专门的盐巴交易市场,猪牛马交易市场等。

在当时的整个白岩厂片区,厂区、居住区、街道、市场、村寨之间,互相毗连,占地面积比当时一般的县城还要大,人流量也比当时一般的县城还要多,是附近几县最大的集镇,被来此经商的湖北人誉为“小荆州”,这个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棺山”诉说繁华背后的悲壮

由于当时白岩厂的开采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导致矿难事故频发,死人是常发生的事情,矿主便在白岩厂周边划了四座山头专门埋葬死难矿工,被称为四大“棺山”。

在这四大“棺山”上,记录着“小荆州”繁华背后的悲情故事。

其中有一处“棺山”叫“寒婆岭”,亦称百步梯,需要从山脚往上爬一段才能翻过这道山岭。因为这道山岭地处一个交叉路口,酷似湖北省浠水县的“寒婆岭”,因此这里被当时来这里经商的湖北人称为“寒婆岭”。

“寒婆岭”相传为宋代浠水(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的一位老婆婆走失到蕲春(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冻死在一个数九寒天,善良的当地人便把她安葬在山岭上,因当地人并不知道这位老婆婆的名字,联想到她是在寒冰之时冻死的,于是就为其修土坟一座,并用“寒婆”来纪念她。“寒婆”坟因地处一个交叉路口,路人常拾树枝来坟头慰藉缅怀她。久而久之,大家都认为“寒婆”在此羽化登仙,请方士打造“寒婆”石像并建庙宇永久纪念她,附近村民纷纷前来敬香许愿,祈求赐福,香火不断,“寒婆岭”由此得名。

另外一处叫万人坟“棺山”,地处今石林村胡家湾组,一个山坳下的树林里,就是万人坟“棺山”。由于矿难事故频发,死难矿工太多,不便于一一垒坟安埋,就在此地修建了一座万人坟,坟为长方形,深约5米、长约7米、宽约6米,顶部为拱形,用青石板拱砌而成,上部留有一个长宽各一米的洞口,死难矿工就从这个洞口扔进去就算是安葬了。现在从洞口往下看,还能看到累累白骨。坟前现存半块残碑,刻有“有归,阁厂公建,X朽骨今”几个字。

说起这里的矿难,现在还能看到一处惨烈的现场。就在万人坟“棺山”的北面约米处,有一座石山的半边山体垮塌下来,大如一栋楼房的一块巨石卧倒在地,巨石后面还有几块稍小的巨石,乱七八糟地翻倒在那里。

据当地老人介绍,当时这块巨石下面就有一口矿井,因长期采挖发生山体垮塌事件。当时正值寒冬,矿工们正在井口进进出出地忙活着,突闻洞外有一女子高喊“仙桃!仙桃!”部分矿工觉得新奇,就跑到洞外去看仙桃,洞内一些矿工还嘲笑说:“大冬天哪有仙桃?”结果一部分人跑出井后,山体瞬间垮塌,逃出来的活命,在洞内的就永远被巨石封在地下了。

逃出来的人才幡然醒悟,那位救命女子高喊的“仙桃”,就是“先逃”的意思。当然,这是民间传说。此外,当地还有今六桶镇花榔林场的花榔“棺山”、大石乡石林村沙坝的背后坡“棺山”,由此可见矿工们的悲惨命运。

村民家的古石磨。

存放水银的仓库。

八大庙见证“小荆州”文化繁荣

在“小荆州”,如今还遗存有八大庙遗址。即观音寺、黑神庙、圆通寺、寿福寺(两湖会馆)、宝王庙、关帝庙、川主庙(四川会馆)、万寿宫(江西会馆)。

为什么会有黑神庙?根据我省文史专家唐莫尧在《贵州文史论考》中的考证,黑神庙即忠烈祠、忠烈宫。所供“黑神”为唐朝名将南霁云,南霁云祠即贵州百姓俗称的黑神庙。因南霁云之子南承嗣曾任贵州清江太守,巡行牂柯、夜郎间,多善政,得民爱戴。百姓欲为其立祠奉祀,其辞不肯受,百姓改立其父南霁云庙奉祀之。旧时贵州黑神庙多来由于此,以致“几乎无处无之”,尤其是贵阳周边甚多。

宝王庙也叫宝王宫,如今在开阳县双流镇有一座比较完好的宝王庙,现存牌楼、戏楼等,正殿前横梁上、石柱础等巧夺天工,堪称贵州古建筑艺术精品,是目前国内唯一现存的古代朱砂神庙。朱砂又称辰砂、丹砂,是含汞矿物。宝王庙,即供奉朱砂的神庙。由此看来,“小荆州”立宝王庙,其用意就不言而喻了。

据了解,开阳县双流一带古代濮人酋长曾贡丹砂被封为宝王,宝王从此成为被崇拜的朱砂神。古代开采朱砂的务川、修文等地都建有宝王庙。宝王殿里供奉的是宝王、黑神、山神等。开阳宝王庙作为中国唯一仅存的朱砂神庙,是贵州从唐代到清代千余年朱砂开采史的重要历史物证。

开阳在古代是中国最重要的朱砂开采地区之一,早在唐朝时期,这里就有了朱砂开采的记载。到了元明清时期,这里朱砂开采达到了顶峰。清代开阳朱砂炼汞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这无疑是一段辉煌的历史。

川主又称川祖,是流行于中国西南以四川为中心并在周边贵州、云南、湖北、陕西等地的一种类水神信仰,川主庙即为信仰崇拜水神的场所。

万寿宫,是为纪念江西的地方保护神“福主”许真君而建。

遗憾的是,这八大庙在清咸同年间,因何德胜义军与清军反复抢夺白岩厂这块富庶宝地而多次发生激战,街道被焚,矿主逃离,人烟四散,至民国时,“小荆州”盛况几乎荡然无存。

如今,这些寺庙已经泯灭,仅存遗址。这八大庙曾经的辉煌,是“小荆州”文化繁荣一时、包容国内多地文化的见证。

“小荆州”古韵犹存

据了解,在距离白岩厂3公里的地方,另有一个采区叫红岩,开采年代与白岩厂同时期,采冶规模较小,但矿品质优,属白岩厂管辖。

据乾隆《贵州通志》记载:“白岩与红岩相连,有厂署。”“贵阳府修文县红、白二岩厂,年额水银三百三十三斤,每斤价银五钱,计折银一百六十六两五钱。”证明当时水银产量较高。

当年“小荆州”繁华时期,由于当地盛产的水银需要外运,地处偏僻一隅的“小荆州”却交通四通八达。现存石板路多条,局部完好,一条通往六广至黔西,一条通往息烽九庄至黄沙渡至毕节、云南,一条经石硐、息烽至遵义、重庆,一条经修文至贵阳。

如今,在大石乡石林村与六桶镇花榔村交界的地方,还存在大量的古代遗迹,古道、庙基、街道、院坝、石阶、石坎、石磨、柱础、抱鼓、石臼等多见。年,当地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存下来的柱础。

遗存下来的石阶。

遗存下来的石臼。

丹砂采冶遗迹受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