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曾因赋存汞矿而辉煌一时,也因资源枯竭而矿尽山空、举步维艰。 年初,一场罕见的冰雪凝冻灾害降临,让本就贫困交加的万山更加困苦不堪。正当万山人民处于生死攸关的艰难时刻,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亲临万山指挥抗灾、慰问干部群众,如一声春雷、一场春雨,滋润万山大地,给万山人民带来了曙光和希望。
年1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万山特区高楼坪侗族乡老山口,看望慰问遭受雪凝灾害的村民唐召维
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万山区作出重要批示:“用好国家扶贫政策,加快推动转型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收入水平,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8年来,万山区转观念、抓落实,认真贯彻和践行融合共生新发展理念,推进“敢想敢干、真抓实干、主动求变、开拓创新”改革实践,以改革创新推动绿色转型,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绘制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时代新画卷。变废为宝老矿区长出新风景
7月2日,万山区朱砂古镇景区旁,63岁的李来娣十分珍重的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中,习近平总书记正在对她进行看望慰问。她说:“感谢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自年以来,老矿工李来娣一直珍藏着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她时的照片。(陈阳摄)
李来娣原是万山汞矿的职工,年汞矿因资源枯竭而政策性关闭后,和数千职工一样,她也丢了“饭碗”。汞矿关闭后,万山满目疮痍、遍地萧瑟,到处是裸露山体、废弃矿洞,矿渣填满了沟壑——许多万山人纷纷设法“逃离”万山。 而因身体较差、长期患病的李来娣,政策性退休后并未外出,一直在汞矿附近的超市务工,照顾年幼的女儿,生活困难。 年初,一场罕见的冰雪凝冻灾害降临,连续下了一个多月的雪后,整个万山断水断电,且物资紧缺,人们只能把雪烧融化以供日常生活用水,到了夜晚更是漆黑一片,宛如被隔绝的孤岛。 1月31日,在雪灾最严重之际,在万山人民处于生死攸关的艰难时刻,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亲临万山特区察看灾情,指导抗凝救灾工作。 “当天中午12点左右,我正在火炉旁烤火,听到几下轻轻的敲门声,我就去开门。一开门就看见了习近平总书记,他的脸很和蔼、亲热,一双有力的大手,紧紧地握住了我的小手,心中顿时有一股暖流涌出,就像是远方的亲人到来一样。”说起习近平总书记上门慰问时的场景,李来娣如数家珍,仿佛13年前的那些事发生在昨日。 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万山转型发展作出重要批示,为万山转型发展指明方向和路径。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万山绿色转型之路越走越畅。
万山区朱砂古镇大景。(周峰摄)
年,万山引进江西吉阳公司,投资20亿元,“变废为宝”将废弃汞矿遗址打造为中国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昔日老矿区摇身一变成为热闹繁华的旅游景区。 从“卖资源”到“卖风景”转变,朱砂古镇以工业文化为“根”、丹砂文化为“魂”、民族文化为“宝”,按照“修旧如旧、留住乡愁”原则,建成“那个年代”一条街、博物馆、怀旧大礼堂等景点。同时,修建悬崖游泳池、辰砂王酒店等配套设施,全面延伸吃住购娱产业链。 仅2年时间,朱砂古镇就先后荣获“中国最佳旅游品质目的地”“中国最美特色旅游小城”等称号,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的目光。 随着朱砂古镇旅游的火爆,许多老矿工又回到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在景区开饭店、做生意,拥有了新职业,继续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无中生有“千年丹都”变“武陵菜都”
初夏,万山大地处处绿意盎然,3万亩现代化蔬菜大棚内,蔬菜正茁壮成长。万山区高楼坪乡老山口村(今林海村)老支书成朝富说:“如今,在科技推动下,咱们的农业生产走向现代化,再也不用靠天吃饭,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数十年来,万山素来以传统农业为主,天气、温度、降雨等条件都会影响农作物收成,极不稳定。而每逢重大自然灾害发生,都会让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导致农民生活变得更贫困。 年初,在特大冰雪凝冻灾害下,万山广袤农田里的庄稼尽皆冻坏,就连很多村民家中的小猪、小羊也都冻死,农民遭受了重大财产损失。当年1月31日,习近平同志亲临万山察看灾情,对群众受损失情况十分关心。
年1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万山特区高楼坪侗族乡老山口,看望慰问遭受雪凝灾害的村民唐召维
“当天中午13时左右,我带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慰问对象家里,途中见路边田土里被冻坏的庄稼,他还特意询问了农作物的损失情况怎样,让我们深受感动。”成朝富说,在看望慰问村民唐召维时,习近平总书记与唐召维一家11口人同坐一堂其乐融融的场景,更是让他记忆犹新。 牢记嘱托,奋勇拼搏。在习近平总书记对万山作出重要批示后,万山围绕“农业惠民”的发展方向,改变农业发展方式,依托坝区平整土地资源,瞄准集约化、短平快的大棚蔬菜产业,无中生有全力打造“武陵菜都”。
万山区九丰农业博览园鸟瞰图(周峰摄)
年,万山引进来自“蔬菜之乡”山东寿光的九丰公司,依托九丰农业的资源、技术、管理等优势,在全区大力推广“九丰农业+”大棚蔬菜技术培训和产业发展模式,并以每年万元,聘请10位九丰农业技术骨干担任万山各乡镇(街道)科技副乡长(副主任),专门教农民种菜。 同时,万山还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原则,建立产前技术引进、培训,产中技术指导、服务,产后推广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有了科技和技术保障,万山蔬菜产品颜值高、产量高、效益高。随着“武陵菜都”品牌逐渐打响,越来越多人选择回乡种菜。仅6年时间,万山从一个农业基础薄弱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一跃成为黔东市民的“菜篮子”。不仅如此,万山蔬菜还摆上湖南、苏州等地城市居民餐桌。 目前,万山已建成大棚蔬菜基地79个,种植规模达3万亩,覆盖了10个乡镇、街道的45个村(社区)。全区户1.82万人通过与蔬菜基地建立利益联结,户均增收元以上。大棚蔬菜已成为当地产业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万山农业现代化发展正奋起腾飞。
万山区高楼坪乡大树林村航拍(彭俊摄)
民生为要情暖苍生提“三感”
“感谢社区的帮助,让我不仅有了免费康复训练的场所,还认识了一群康复‘伙伴’。”在万山区城南驿残疾人阳光幸福家园,居民赖兰英一边在康复器材上训练,一边感慨。 城南驿站是万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共有搬迁群众人,其中残疾人口人,约占社区总人口的6.6%。 年,赖兰英搬迁至城南驿社区,患有下肢残疾的她生怕给家人添麻烦,和社区大部分残疾人一样,依旧维持在老家的生活状态,深居简出,从未接受过任何专业康复训练。 为让搬迁残疾人“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年4月,城南驿社区积极整合资源,在社区内修建了一个占地面积近平的“阳光幸福家园”,设立康复设施,培育志愿者,帮助残疾居民进行康复训练,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城南驿社区的残疾人阳光幸福家园,是万山坚持民生为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缩影。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难点是社会转型,痛点是让转型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万山区城市公园木杉河(彭俊摄影)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近年来,万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民心、集民智、汇民力,推动百姓富和生态美的融合共生、共同发展。全区民生支出累计达14.33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93.44%。 在推进转型过程中,万山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主要抓手,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全面实施“一乡一园”“一村一特”工程,让群众创业有地方、致富有路子。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带动群众稳定增收。按“龙头企业+建档立卡户”模式,万山从市级脱贫基金中安排1.8亿元,作为建档立卡户股金,注入区内6家龙头企业,实现名建档立卡群众每年年度分红增收元以上。 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改善,成功创建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区)和全省平安建设示范区,群众安全感达98.3%以上。 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稳步提高民生投入,全面提升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转型发展的成效让城乡居民得到实惠,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日俱增。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万山区把苍生饱暖作为重大历史使命,用对百姓的满腔真情,书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彩答卷。年底,全区户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
万山新城区航拍(彭俊摄)
绿色崛起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
满城作画,全域绘景。如今的万山,走在绿色崛起路上,万山始终坚持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通过27万干部群众携手并进、后发赶超,曾经萧条冷落的万山又重焕勃勃生机。 在产业发展上,万山区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全区产业发展实际,不断加快工业绿色转型,淘汰落后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养和发展新型工业龙头企业,推动工业产业走集约化、多元化新型绿色发展之路。 数年来,万山相继建成了全国精细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南方钾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朱砂工艺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和中国西部新能源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示范基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53.8亿元,比年增加21.2亿元。
万山区敖寨乡村民采摘蔬菜(肖浩摄)
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实现现代农业绿色新突破。按照“一核两带”产业布局,万山因地制宜打造敖寨食用菌、谢桥竹荪、黄道香柚、下溪生态葡萄、茶店车厘子、鱼塘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品牌,实现一产“接二连三”,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路径。 围绕“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战略部署和“旅游兴业”发展思路,万山不断推进工旅融合、农旅一体、景城融合,打造了“四线一网”全域旅游新格局,实现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业从过去的一片空白到如今的“遍地开花”。 转观念、转作风、抓落实,万山通过合作平台、宣传平台、交流平台的创新,把资源推出去、把资金引进来,为转型发展集聚了大量信息流、人才流、物资流、资金流,极大提升了干部素质、服务能力、社会影响力。年以来,全区招商成果连创新高,累计实现招商到位资金.04亿元,被列为“全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
万山区万仁汽车内,技术员在组装线上安装电池、电机。(肖浩摄)
抢抓大数据时代发展机遇,万山还围绕数据集聚、融通、应用,以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核心,积极拓展互联网在产业发展和民生服务等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平台经济。截止年底,万山已有大数据企业46家,培育电商经营主体42家、网商家,大数据已成为助推万山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以改革促发展,以实干破坚冰,万山正不断创造和演绎着“万山速度”“万山模式”。不仅实现了经济增速连续4年高于全国、高于全省、高于武陵山区平均水平,县域经济从“非经济强县”跨入了“城区方阵”,更是如期实现整区脱贫攻坚摘帽目标,同步全面小康步伐更加坚实,闯出了一条有别于省内其他区县、不同于全国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可持续发展新路。
万山区丹都街道挞扒洞社区“长寿湖”风景。(彭俊摄)
记者手记 守住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 青山多妩媚,绿水荡金辉。“千年丹都”绿色崛起的事实证明,只要守住绿水青山,就能收获金山银山。 有着上千年汞矿开采历史的万山,在失去赖以生存的资源后,一度迷失发展方向。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下,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的万山,在短短数年内,就实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崛起。一项项喜人成绩背后,既离不开政策支持,也离不开全区27万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基础,以绿色管理为保障,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万山的绿色转型是由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是一次伟大的尝试。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真真切切看到了万山生态之美,既赞叹又羡慕,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仿佛天生就有一种不服输的干劲。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家乡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好后,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这幅美好画卷铺开,正等着人们一起为它增光添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阳
编辑刘娟利 编审杨仪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