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重金属用于治病观历史,究百工与中国古

前言

化学知识与智慧来源于生产生活的实践以及实验活动。中国古代化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来自包括医药、手工业、农业等在内的古代人民的生产技艺及经验总结。如今,我们可了解和探究这些古代流传下的富贵财富。

医药与化学

古代医药运用矿物铅、汞、矾、砷、钙等合成药物,用于治疗疾病。此外,还运用草药制作麻醉药。这些药物的制作加工,药性和药效,成为古代医药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铅是古代较早认识和利用的一种的金属,主要用于冶炼青铜。

汞,也称水银,古代以来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古代医药中的矾类矿物药都是一些可溶性的硫酸盐,主要有明矾、绿矾、黄矾、石胆。20世纪初,中国化学会李景镐等人厘定化学名词时,才开始使用砷这个化学专有名词。中国古代医药很早就利用含砷的矿物药。含钙的矿物药原料在医药、炼丹、食品加工等领域广泛应用。

农业与化学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中,产生和传播了众多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生活的化学智慧。这些源于生产劳动的经验总结,成为我们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文化成果。

古代较早就已懂得使用植物、矿物、动物三类药物作防病、杀虫灭菌、灭鼠。矿物药主要有砒霜、雄黄、硫黄等,这些含硫和砷的矿物都是古代农用药物的重要来源。古代农用肥料的制作和使用过程,包括了丰富的生物和化学知识。有机肥分为植物性有机肥和动物性有机肥。

植物性有机肥的原料是各种杂草、农作物的杆茎叶等,它的来源非常广泛。动物性有机肥主要是指粪肥。无机肥料主要指矿物肥料。元代鲁明善撰写的月令类农书《农桑衣食撮要》将生铁作特种肥料。书中提到种植皂荚时,在不结荚的皂荚树中“凿一孔,入生铁三五片,用泥封之,便开花结子”。

服饰与化学

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已懂得用红色的赤铁矿粉作为装饰品。距今约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期中期,我们祖先掌握了染色技艺,此后,以矿物作颜料和染料在服饰上彩绘的历史延续了数千年。古代常见的服色有青色、黄色、红色,以及三种染料相互配比,制出灰淡深浅不一的其它颜色。因此,除了这三种主要的染色之外,还可加入其它的染料,调配出更多的颜色。古代服饰印染的原料大多取自植物。古代蓝色植物染料有蓼蓝、菘蓝、马蓝等蓝草。

《夏小正》记载“五月,启灌蓼蓝”,说的是夏代我国已种植蓼蓝,并且在五月时节要分株移栽蓝苗。《诗经》还记载了采摘蓝草的生产活动,文中说到“终朝采蓝,不盈一詹”。这种蓝草也就是蓼蓝。

明天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三“彰施”专设“蓝淀”一节,讲到蓝草有茶蓝即菘蓝、蓼蓝、马蓝、吴蓝、苋蓝等五种,皆可为蓝靛。除了种植和采集染色原料,还需对原料进行深加工,以满足服饰的织染需要。

涂料与化学

古代漆既作涂料,又作胶粘剂和颜料,甚至还作为药材。《后汉书》提到以漆作颜料,书中说到:“延熹中,京都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五采为系。”可见汉代用漆绘画已非常普遍。西汉至东汉中期的漆器铭文中,记载了漆器制作的管理部门、主管官吏的姓名和素工、髹工、上工、涂工、清工、画工、阳工、消工、供工、造工等,还有负责监督制造的护工率史、长、丞、椽、令史、佐、啬夫等工官。

漆汁的制作工艺。古代采漆比较简单,只在漆树上凿穴置以竹筒,漆汁便流入竹筒内。漆液满后,再倒入桶中,继续采收。直到筒里无漆液流出,再另凿穴取汁。朱砂因朱红的颜色而倍受古人倚重。

中国古人类确切使用丹砂作为随葬品的历史,大致可上溯至仰韶文化时期。此后,中国出土的众多墓葬的棺底、骨架中,均发现大量使用朱砂。据考古遗址的发掘研究,用丹砂作为颜料,绘制陶罐的彩色花纹,丹砂的这种使用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距今余年前。朱砂,在炼丹和中药里还有丹砂、汞砂、辰砂、宜砂等称呼。

这是一种主要含硫化汞的矿物,呈朱红色,是绘画、髹漆、中药里非常重要且名贵的原料。《说文解字》解释“墨”字:“墨,书墨也,从黑从土。墨者,烟煤所成土之类也。”墨作为书写的材料,在文化发展和传承上具有显要的地位。中国以漆代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漆器的产生。

结尾

“韦仲将制法”不仅较早使用药物制墨,而且其流传时间也非常长。韦仲将制墨法中的主要原料是松烟、胶,此外还加入了其它药物,比如梣木皮、鸡蛋白、珍珠、麝香等四味药物。制墨中添加药物,虽然可以赋予墨其它的特色和情趣,但添加的量和种类往往会影响墨的书写和保存质量。中国的胶粘剂起源早,应用广泛。

从制胶原料来看,古代胶粘剂可分为植物胶、动物胶和矿物胶。古代将胶视为重要的军需物资,用于粘结物件和制作弓驽。此外,胶也广泛用于生活器具和艺术品的制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