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艺术,早于文字,它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初期,即大约距今1万年至2万年之间就产生了最早的岩画。在黄帝时期,中国的壁画艺术逐渐形成了一定的风貌,历经夏、商、周时代,壁画也从岩画向建筑墙内装饰、墓室壁画逐步发展,到了汉唐两代,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得到了全面发展。在欧洲,从史前到文艺复兴时期结束,从渴望不朽的埃及墓室壁画到自然主义的爱情文明,从宏伟的罗马浮雕壁画艺术到衰落的文艺复兴后半期,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情感倾向使得每幅壁画都有着每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及各自不同的复杂含义。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哪个时代的壁画,都反映了创作时的历史环境、人文风情、宗教信仰、审美风格等,在保护与修复时,需要保护这些壁画中包含的信息,以及它们所承载的许多变化中的文化。
壁画艺术,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用颜料进行绘制,称之为绘画型壁画;另一类是通过工艺制作,称之为工艺型壁画。绘画型壁画分干壁画(中国传统璧画称为刷地壁画)和湿壁画。
干壁画所用材料及制作方法较多,中国传统壁画绝大部分属于干壁画,关于这种壁画的制作方法,《美术研究》年第一期刘凌沧所撰《传统壁画的制作和技法》一文较详细地作了介绍,干壁画是指用颜料(包括水溶颜料及油洛颜料)在干固的基底上所作的壁画,基底有粗地与细地灰泥或水泥加沙抹成的壁面,也有画在亚麻布、金属板,木板上的,这类壁画大体有下列几种:
第一种是干酪素干壁画,它的制作方法是用干酪素作化学处理后,用它的稀液作调色剂调合各种无胶的颜料粉直接绘画在墙面上或其他底子上,干酪素经化学处理后,变为一种粘性很强的胶粘物,用它调和颜料粉画在墙上,不怕潮湿,不易发霉,画面不产生龟裂和色彩剥落。
第二种是矽酸盐壁画,又名水玻璃壁画,十九世纪末,人们用矽酸盐调稀颜料,喷涂建筑外墙,加固和保护颜料使之不易褪色,后来人们利用它来绘制室外壁画、使壁画能抗风、抗晒和抗潮湿,现在有一种新型材料,叫人造彩色硅砂涂料、化学性能稳定,抗晒抗水性能强,已经大量应用到建筑外部作喷涂装饰墙面用,但这种材料尚未应用到壁画上来。
第三种是无光油画壁画,过去和现在的不少画家都喜欢用这一画种来装饰室内。由于壁画的画幅较大,一般油画反光太强,不适用作壁画,如果要用油画颜料来绘制壁画,必须解决光泽问题,使壁画不管在何种光源下都不出现反光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壁画的底子上,无光油画壁画的底子主要用干酪絜稀液调和白垩(俗称大白、土粉子〉和立德粉作材料,胶粉底子吸油能力强,它不仅能去掉壁画画面的反光,而且能长期保持颜色鲜艳、浑厚和稳定,因为底子将油面颜料中的油份吸走,留在画表面的颜色与空气长时间接触时便不易引起化学变化。
第四种是蜡画法壁画,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绘画方法,它不是用笔来绘制,而是用烧热的铁制工具来制作的,用这种工具来溶解蜡,趁热时与颜料调和并立即进行绘制,这种制作方法,工艺比较复杂,多少个世纪以来,用这种方法来制作壁画的为数不多,但这种蜡画壁画最大的优点是防潮性能好,在庞培城挖掘出来的壁面中,其中有些窒外壁画是用蜡画法技术来完成的,至今保存完好。
第五种是丙烯颜料壁画,丙烯颜料在六十年代初曾被广泛用于绘制广告,后来成为绘画材料的新品种,同时也应用到壁画绘制上来,丙烯颜色是一种人造材料,这种材料是可塑性的胶状体,干燥后变成一种既坚固又柔韧的薄膜,它色彩明快纯净,使用方法简便,因而受到画家们的欢迎,但这种颜料从生产到使用的时间只有二十来年,其性能的优劣,还待时间来考验,近年来我国有些用丙烯颜料绘制的壁画,开始出现严重变色,引起这种变色的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如壁画的底子没有作好,将丙烯颜料直接绘画在水泥抹成的墙壁上,含碱性的水泥与丙烯颜料发生了化学作用,也可能是丙烯颜料本身的质量所引起。
除上述几种干壁画以外,目前在国外绘制室外壁画,有采用新型油质材料,绘画在铝板、铁板或不锈钢板上的,这种金属材料制成的基底与油质颜料结合在一起,显得特别厚重、强烈。干壁画的制作方法,在壁画制作技术中属于较为容易的一种,而且造价低,有利于壁画的普及,但由于材料本身性能的限制,干壁画的多数技术只适用于画室内壁画。
湿壁画技术的出现,可追溯到远古时代,而它的鼎盛时期在古代。湿壁画是一种画在潮湿未干的石灰底子墙面上的绘画,底子分为粗底和细底两种,粗底用石灰浆与细石英沙加水混合抹成,细底只用石灰浆抹成,为了使这些壁画底子更坚固,在灰泥中可以掺进适量的麦杆、稻草、麻纤维物和小牛犊毛等。
壁画底子所用石灰,是用水溶解生石灰,过滤后储存在灰坑里沉淀,让它较长时间发生化学变化,使石灰的热性渐渐消除,只有用这种经过长期存放的石灰浆制作底子,颜色才不致变色。湿壁画所用颜料属于水溶颜料,石灰浆加水溶解为灰水,用沉淀后的清石灰水调合颜料粉,颜料粉必须是无胶的,石灰浆和清石灰水吸取空气中的碳酸气,变成不溶解的碳酸钙,颜料粉透入潮湿的石灰里去,颜色、清石灰水与石灰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变得非常坚固,不怕潮湿,不怕风吹雨淋,而且画面颜色显示出光学上的美,这是别的壁画所达不到的。
湿壁画可绘在室外,但更多的是用于室内,在室外的湿璧画,最好绘在北面和东面墙,因为这些位置受阳光照射少。湿壁画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开始发展,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前和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到最高潮,现在我们所见到那个时期的壁画巨作,如乔托、波提切利所绘制的壁画,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米开朗琪罗为西斯廷教堂所作的天顶壁画等,都是湿壁画,这些壁画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仍然光彩夺目。
壁画《最后的晚餐》
壁画《雅典学院》
壁画颜料可以分为天然颜料和人工合成颜料。天然颜料包括:矿物颜料、动物颜料、植物颜料等,动物与植物颜料属于有机颜料,矿物颜料属无机颜料。
西方壁画颜料与东方壁画颜料的不同处在于,有一些颜料是就地取材后研磨或烧制而成,还有一些是当地的天然矿物,如埃及蓝就是在适当的光热条件下,pH值在7~14之间产生的,是一种天然色,价格不菲。
埃及蓝产生于阿富汗,十四至十五世纪传入意大利,沿用至欧洲中世纪后就再也没有使用过,它最早的作用是给玻璃上色,主要在欧洲北部威尼斯使用。埃及蓝在十九世纪被一种人工颜色所代替,人们在研磨的过程中还加入蜂蜜或者盐,在不同的底色上呈现出不同的色泽。
中国壁画颜料的使用以敦煌莫高窟最具代表性,如红色颜料基本有三种,即铅丹(Fe3O4)、土红(Fe2O3)和朱砂(HgS),另外还有极少量的雄黄(AsS),纯正的朱砂成分较少,大量为俗名辰砂的矿物成分,这种物质可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由红色转变为黑色。隋朝以朱砂和土红的应用较多,还有少量朱砂和铅丹、朱砂和土红的混合红色颜料,蓝色颜料有石青、青金石、佛青、群青等,在隋朝几乎全是青金石。
到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时期,大量使用蓝色颜料石青,青金石的用量逐渐减少,偶尔在石青中掺加少量石绿、氯铜矿或青金石,棕黑色颜料有高岭土、白垩粉、铅白、白铅粉、石膏、滑石粉、云母等。
在莫高窟的壁画中普遍使用了铅丹,由于铅丹的变色,使得壁画中原本橘红色的铅丹完全变成棕黑色的二氧化铅,在莫高窟壁画中未发现真正的黑色颜料,大多是铅丹的变色产物二氧化铅,只有极少量的铁黑,黄色颜料有石黄、藤黄密、陀僧(铅黄)等。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使用的绿色颜料是氯铜矿和石绿,蓝色颜料是石青和青金石,都是天然无机矿物颜料,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有着特殊的稳定性,即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褪色,但仍能基本保持原来的色泽,这充分说明了颜料是否变化不仅与颜料本身特性有关,而且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壁画主要分类
1、手工画:将图案直接画在某种材料上,然后将其粘贴在墙上的画,这种手工画所用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种高档类与普通类,高档类的有丝绸,金箔等,普通的有宣纸。 2、手绘画:大家都看到过的街头涂鸦,就属于手绘画,它是指人直接将图案描画在墙上,载体是墙,没有其它的材料介质,这种形式的壁画耐久性不好,色彩鲜艳度比较低,所以人们使用得比较少。 3、墙贴画:先通过电脑作图,再由机器喷绘雕画,用不同颜色的墨水喷画组合成图案的一种,它与手工画的唯一一个不同是墙贴画是电脑作图,手工画是人工绘图。 4、装饰画:装饰画通过绘制或者印刷出画心,然后用木条或者木板绷起,或者直接在木板上作画,画完后直接挂墙上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