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年度流行色,你猜中了吗?
每年年底,潘通发布的年度流行色,都会引起热议,今年也不例外——作为最权威的色彩机构之一,它选出的年度流行色是“洋红”(VivaMagenta)。
年度流行色—“洋红”。/《艾米丽在巴黎》
在潘通的官方解释中,洋红色是一种充满热情和活力的颜色,意味着在下一年开启全新的篇章。但在小红书搜索潘通流行色的上千条结果中,不少人表示洋红色并不实用:“作为服装大面积穿上身,我确实驾驭不了。”“潘通说它流行,它就一定流行吗?”
同样是红色,很多人表示自己更喜欢大气沉稳的“故宫红”——为何国外机构定义的年度流行色,在中国经常容易水土不服?有没有一种颜色,能成为国人心中真正认可的流行色?
谁来定义流行色?
潘通的年度流行色,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西方的色彩审美观:
今年的洋红色,是从自然界中的一种胭脂虫身上提取的——西方的色彩表达,更注重自然特性和科学理论的作用,先从自然事物中捕捉灵感,之后再对其赋予意义,这在潘通以往的年度流行色中也并不罕见,“长春花蓝”“珊瑚橘”“翡翠绿”均是如此。
而潘通机构成员对色彩的选择,同样离不开物理科学和消费心理学的作用——从物理特性来看,洋红色在冷色调和暖色调中取得了恰到好处的平衡;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强烈鲜艳的红色能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第一时间吸引公众眼球。
红色,能够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unsplash
因此,潘通的年度流行色,更多是一种色彩机构的营销策略,也注定了它的应用范围会离公众比较遥远,局限于时尚圈、艺术界、室内设计等领域——所谓的“年度流行色”,或许被色彩机构赋予了美好的愿景,但却未必能在下一年里真正流行。
如果说西方色彩是更注重科学理论的“写实”,那么东方色彩则是更注重文化内涵的“写意”:
同样是红色,“洋红”和“故宫红”光是在命名上,便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对于公众来说,“洋红”或许是一种过目即忘的色彩符号,但“故宫红”的背后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建筑,也承载着大气恢弘的中华文明。
原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曾经提及,在颜料工业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把北京故宫的红墙认知为“中国红”。而实际上,“故宫红”并不仅仅是单一的红,它也意味着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象征:
故宫红”,承载着大气恢弘的中华文明。/图虫创意
“作用于我们眼球的,有城墙的大片深红或紫红,有雕梁画栋的粉绿蓝青,有城门的铜钉金黄,还有屋面墙沿的琉璃橙瓦黄,总体形成了我们对中国红的认知。如果仅仅是类似猪肝色的深紫红,反而是大家不能接受的。”
同样在命名学中,潘通的“经典蓝”,听上去总少了点像“青花蓝”一样的想象空间;而西方常说的“极致白”,也不如“瑞雪白”来得意味悠长——
比起严谨科学但单一的西方色彩体系,中国的色彩文化蕴涵着更多的温度和人情味,背后也往往承载着创作者更多的情感。
即使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没有“年度流行色”的营销,“故宫红”始终是国人心中知名度最高的流行色之一。
中国色,为何能流传千年
在中国的传统色彩体系中,似乎每种浪漫的颜色,都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审美共鸣。
每个中国人看到,甚至只是听到一个颜色名字的时候,都会触发我们独有的审美记忆:
当我们谈起“暮山紫”的时候,可以联想到的不仅仅是日升月落时的一抹浪漫紫色,还有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烟光凝而暮山紫”的少年诗意;
当我们提到“东方既白”时,指的也不仅仅是黎明时天空中泛起的鱼肚白,更少不了宋代苏轼那句“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中传递的快意与豁达。
从日升月落、山川大海到诗词歌赋,这是中国独有的浪漫颜色美学。近年来,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中国色彩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里:
从河南卫视出圈的节目《唐宫夜宴》、《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代标准色卡,到近年来越来越流行的汉服,越来越多人将“中国色”穿在身上,用行动传承“中国色”,也在无形中加深了公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唐宫夜宴》中的唐代配色。/哔哩哔哩up河南卫视
如今,一些曾经在文物上遥不可及的颜色,也得以在科技的发展下重焕生机:
在古籍《山海经》中,有不少对于奇珍异兽的描述,但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空有文字而缺乏色彩。比如对于日行千里的驺吾,只有寥寥几笔的“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对于象征安宁的鸾鸟,也只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外形与鸡相似)。
12月14日,华为与三位顶级画师张浩——《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官方海报设计师、叶露盈——独立插画师,代表作《洛神赋》、莲羊——青年艺术家、敦煌学与岩彩艺术研究者合作,用华为MatePadPro,从河南博物院的千年文物上取色,让山海经神兽在中国古色的渲染下,重新“活”了过来。
在河南博物院中,设计师分别从武则天金简、四神云气图与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上选取了中国古色,力求用近乎同一时代的画壁颜色填补,还原《山海经》中描述的瑰丽奇观。
四神云气图上的主色辰砂红,曾经是需要人工从特定矿石中提取的颜色,再造和复刻难度很高。如今,通过华为平板的跨应用取色,艺术家可以轻松地将这一颜色取到笔刷上,为山海经的神兽重新上色。
在《取色古今,共绘山海》中,艺术家得以用科技传承文化,为上古神兽续写传说——跨越千年的努力与追寻,只为还原事物最本真的模样,这也正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浪漫与追求。
华为的颜色密码:永不褪色的中国色
每个电子产品发烧友都知道,华为从未停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
在软硬件生态的命名上,华为便参考了不少《山海经》的元素——
华为的基带芯片,取名叫“巴龙”;华为的服务器芯片,取名叫“鲲鹏”;华为的服务器平台,取名叫“泰山”;华为的自研系统叫“鸿蒙”。
而华为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等产品近年来引发热议的外观配色,比如手机的青山黛、丹霞橙、秋日胡杨、陶瓷白、昆仑霞光,平板的海岛蓝、曜石灰、锦白,笔记本的翡冷翠、墨兰等,也一直与中国独特的颜色美学密不可分,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灵感,饱含极致的东方美学。
不仅如此,华为平板通过科技手段对中国色的传承与应用,也正在唤起大众的审美认同和审美自信。
它还拉近了今天与过去的距离,让创作和传承都变得更加简单:人们只需要用华为Mate50Pro拍照记录下文物上的中国古色,通过华为MatePadPro跨应用取色再创作,即可让千年之前的色彩,重新流淌在笔下。
而这样惊艳的效果背后,也离不开华为MatePadPro在产品领域的持续深耕:在硬件层面,华为有M-Pencil(第二代)和优质屏幕;在软件层面,华为也有“画世界Pro”等专业绘画软件;在生态层面,华为依托于鸿蒙全场景能力,多屏协同和跨应用取色产生化学反应,让手机拍下来的画面颜色,可以轻松出现在画笔之下。
只需要简单的三步(拍照、超级终端一拉投屏、画笔直接取色),人人都可以轻松绘制一幅“中国画”。
通过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华为也逐步构建起自己的文化壁垒。无论是在产品的理念设计上,还是在功能使用上,华为都在贯彻坚持自己的道路。其中,华为平板跨屏幕取色赋活中国色,不仅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流传千年的浪漫,也传递了“让中国色永不褪色”的文化自信。正如视频中所说,我们应用颜色续写颜色,用故事传承故事:
“中国色,不应只在瓷器里、画卷中、岩壁上,而应永远在画笔下、创作中、传承时,让中国色在每个人心中,永不褪色。”
作者:竹子
校对:杨潮
排版: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