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十载传承和创新巧手让木偶活起来

木偶世界

木偶头和木偶帽不仅是演出道具,还是一件件工艺品;传承需培养新生代,通过研学、授课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木偶艺术

泉州网11月18日讯(记者谢伟端/文受访者/供图)“泉州市区爱国路一条小巷子里,有个居民楼展出的木偶帽太好看了。”期中考刚结束,泉州市区的一位“宝妈”张女士带着两个孩子到老城区寻找非遗,无意间发现了这处“宝藏”后,热心地拨打泉州晚报热线,介绍起他们的见闻。

“宝妈”所说的木偶帽展示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伟宏布置的。吴伟宏学习、制作木偶帽已有46年。展示馆就位于吴伟宏家的二楼,房子虽然沿街,但从外观上看,与泉州普通的居民楼并无不同,如果没人带领,几乎找不到藏在这里的展示馆。走进展示馆,各式各样的木偶头和木偶帽琳琅满目。“虽然展示馆很小,但这里的木偶帽种类却很齐全。”吴伟宏说,不仅有提线木偶古装形象整个系列各个角色、各个造型的木偶帽,还有掌中木偶、杖头木偶的木偶帽。与其他木偶戏有所不同,首先,提线木偶的木偶帽在制作时,要考虑帽子不要缠到悬丝,干扰到演员表演;其次,提线木偶的造型通常比较大,帽子也比较大。

吴伟宏正在制作木偶帽。这个活既考验技术,又考验耐心。

吴伟宏的工作室就在展示馆隔壁,约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装满了各种原材料和半成品。据介绍,木偶帽有软、硬两种,软帽称巾,硬帽称冠或盔,根据角色的不同有几十种之多。头盔帽制作是件细致活儿,过程复杂,分成帽筒成型、搓铁丝、刺图样、铁线黏合纸板、胶底粉线、涂漆底贴金箔、安装完自然晒干等数个步骤。

记者了解到,傀儡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伴随着泉州木偶戏,在泉州已经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越来越精致。而说到木偶头雕刻,就必须提到“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林聪鹏。林聪鹏自幼随父兄学习木偶头雕刻艺术,雕刻木偶头也达到46年之久。泉州市木偶剧团现在演出的大量传统剧目、创作剧目所使用的木偶头,多数为他创作的作品。

林聪鹏雕刻木偶头,每一刀都很慎重。

“木偶头雕刻贵在体现剧中人物的性格。”林聪鹏说,比如《赵氏孤儿》的木偶造型和传统的不一样,在塑造木偶头的时候,除了揣摩原著中人物性格外,他还与导演、编剧和演员等深入讨论,最终确定的木偶形象兼具了传统木偶形象和现实人物形象,有着既传统又写实的特点。《赵氏孤儿》是我国木偶界首部大型悲剧,年,该剧目获文化部多项文华大奖。

年,泉州提线木偶戏《四将开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戏曲篇章中领衔登场,向全球40亿电视观众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这一剧目是林聪鹏作为主创人员并承担重要雕刻制作任务的提线木偶戏经典剧目《古艺新姿活傀儡》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剧目不仅拿遍了海内外木偶界大奖,也是深受世界各地观众喜爱的经典剧目,应邀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联合国中国春节文艺晚会”上表演。林聪鹏说,木偶戏一般都是通过木偶头来体现人物行当和性格的。只有继承传统不断创新,才能够更好地展示人物的性格。

如今,这两位泉州城里的木偶工匠都已工作46年,即将退休。他们除了继续从事着热爱的木偶头、木偶帽制作外,也在着力培养新生代工匠。除此之外,他们也通过研学、授课等方式,让更多人走进木偶艺术世界。

巧手让木偶“活起来”

数十载传承和创新,助力木偶登堂入室,到全球展演

□记者谢伟端/文受访者/供图

木偶戏是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起源于汉代,在唐代随中原河洛移民进入泉州。这一文化在中国北方逐渐衰落,却在泉州延续了千年。木偶头和木偶帽的制作伴随着泉州木偶戏,在泉州也已经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它们经过名匠们的打磨,精美绝伦、活灵活现。

从泉州简陋的工作室出发,木偶头和木偶帽有的登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有的走进上海世博会的展区,有的下南洋、赴欧美……

泉州木偶让国外友人为之惊叹

参与

学习表演技术师承前辈大师

无论是木偶帽制作,还是木偶头雕刻,首先要学习、参与提线木偶戏表演,同时也要向前辈大师们学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伟宏不仅擅长木偶帽制作,也擅长木偶戏表演,甚至可以说,木偶帽制作只是他的“兼职”,木偶戏表演才是“主业”。吴伟宏表示:“肢体语言是表现人的一种无声且活生生的语言,一切表演都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提线木偶表演也是一样。”在表演钟馗醉酒的时候,吴伟宏一边娴熟地操纵着提线,一边也像醉了酒似的摇晃身子。提线木偶的表演,演员是站在上面,往下看操作木偶的;这跟掌中木偶、杖头木偶有很大区别,这两种木偶戏都是演员站在下面,往上看操作木偶。

在老君岩表演木偶戏

“掌握木偶戏表演技能,对于制作木偶帽很重要。”吴伟宏说,提线木偶基本线位有16条,复杂时多达30条以上,制作的木偶帽如何与这些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使帽碰到线,干扰表演,这需要长期实践、积累经验。吴伟宏介绍,他年考入省艺校泉州木偶戏班,年毕业后到泉州市木偶剧团工作,拜老团长吕赞成为师,并受到木偶大师黄奕缺等人的精心指导。

“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林聪鹏是吴伟宏的同学,他同样学会了提线木偶戏表演。同时,他也注重从历史上的木偶头雕刻能手身上吸取养分。林聪鹏说,最早的泉州木偶头雕刻是由雕刻神像的作坊兼营的,许多木偶头的形象是由佛像的造型演变过来的。泉州历史上曾出现不少无名氏木偶头雕刻能手,早期的雕刻作坊有清代的“西来意”和“周冕号”,江加走是20世纪中叶一位光前裕后的雕刻艺术大师。“江加走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传承、发展了泉州傀儡头雕刻的优秀传统技艺,把不会动的‘死’木偶头变成会动的‘活’木偶头。”林聪鹏说,泉州木偶头雕刻艺术的发展,一定要继承好传统。在泉州木偶发展史上,黄奕缺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提线木偶表演艺术大师,也是一位木偶头雕刻艺术大师,被誉为“国际木偶大师”。他创造的《小沙弥下山》《钟馗醉酒》《驯猴》等,生动传神,脍炙人口。“黄奕缺善于表演,还精于雕刻,二者相辅相成,他创作的木雕头各个方面都很精细,从任何角度看都很美,堪称艺术珍品。”林聪鹏说,他从前人身上学习了很多技能,“再加上我家是花灯世家,从小我就喜欢绘画、雕刻、塑像等艺术,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木偶头制作前,要先设计泥稿。

“怪头”里面有很多机关

制作

考验技术耐心作品活灵活现

小小的木偶造型,栩栩如生,承载着中国唐宋以来的雕刻、造型、绘画和彩塑等工艺,制作需要技术,也需要耐心。

木偶帽美观、大方、靓丽,除了要熟悉木偶戏的表演,还要懂得木偶帽的制作技艺。吴伟宏说,木偶帽有软、硬两种,软帽称巾,硬帽称冠或盔,根据角色的不同有几十种之多。它们由纸板制成,外涂金漆,饰以铁网、珠玉。软帽适宜的角色包括文生巾、武生巾、员外巾、软帝巾、斧头巾、和尚巾、笑生巾、扎巾、罗巾等。硬帽适合的角色包括帝盔、候盔、平天冠、帅盔、相貂、翅帽、纱帽、番盔、凤冠、珠冠、监帽、时迁帽等。

在吴伟宏的工作室,记者看到制作木偶帽的各种原材料,如各种颜色的布料,各种款式和大小的珠子,“这些原材料大多数是我从网上淘回来的,每个工序所需的物件应有尽有。”他随后又打开两个盒子,里面分别装着铁钉、别针。木偶帽制作是件细致活儿,过程复杂,分成帽筒成型、搓铁丝、刺图样、铁线黏合纸板、胶底粉线、涂漆底贴金箔、安装完自然晒干等数个步骤。“制作木偶帽,考验的不只是技术,还有耐心。比如,那些大大小小的珠子,需要一颗颗粘上去,这得耗费很多时间。”

出身手工艺工匠世家的林聪鹏,祖父和父亲分别是泉州著名的银饰雕刻师和纸扎艺人,12岁那年,林聪鹏跟着兄长开始学习木偶雕刻。刚刚拿起刻刀的少年,完全没有力气推动刻刀,只能用胸部抵住刻刀底端,用肩膀带动手腕来推动。初入木偶雕刻行业的他,受伤是家常便饭,一不留意便会划破手掌,胸部和肩部的淤青更是经久不消。仅仅如何拿刻刀这项功夫,林聪鹏便学习了三四年的时间。如今,在林聪鹏的手下,几把基础的刻刀就能完成机关复杂的作品,轨迹、力度和律动的变化游刃有余。初胚、定形、细刻、磨光、粉彩、定妆、配饰……木偶的雕刻有一套严密的程序,近十道工序缺一不可。

林聪鹏的案头,摆放着一组木雕,简略地展示木偶雕刻的诞生过程。“每一刀都是我自己亲手刻下去的。”林聪鹏说。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缓慢而精确,每一刀下去都应当慎之又慎,一只眼睛刻歪了,一个作品也就废了。从初胚到最后制成,做一个木偶头要耗费一周时间,如果木偶头里面要安装机关,则要耗费更多时间。

木偶戏《四将开台》曾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登场;木偶戏《古艺新姿活傀儡》拿遍海内外木偶界大奖,并应邀在联合国进行表演;木偶戏《赵氏孤儿》获多项文华大奖……46年与木头、刻刀为伴的日子过去了,林聪鹏收获满满。

“傀儡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在他看来,木偶雕刻离不开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离不开千百年间先人的传承。“西来意”“周冕号”、江加走、黄奕缺……提起这些泉州历史上著名的木偶雕刻作坊或工匠,林聪鹏如数家珍。他牢记着先人的教导,守着木偶雕刻行当的“规矩”。多年来,在雕刻材料上,他只选择质轻、耐湿的樟木,“木纹是交叉的,不会变形开裂”。

木偶头配上木偶帽,活灵活现。

发展

颜色造型创新符合现代审美

要想让木偶戏在现代的社会中得到发展,继承的基础上还要打破前人的窠臼、有所创新,要把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

藤黄、银朱、辰砂、佛青——这是林聪鹏刚刚工作时为木偶进行粉彩上色的矿物材料,而如今,在他的探索和尝试下,这些矿物材料已经被油漆所取代。“油漆干得更快,不容易掉色脱落,色泽也更加鲜亮。”林聪鹏说,“传统的木偶会比较小,因为是近距离观看的。现在,人们大多是在剧场观看的,距离较远,因此木偶的眼睛要做得大点。”林聪鹏说,“此外,还要多研究现代人的审美,满足公众的需要。”他不断地尝试着木偶雕刻的新可能,甚至将影视作品《潜伏》搬上木偶戏的舞台,以孙红雷和姚晨为原型设计的木偶惟妙惟肖、广受好评。“木偶头雕刻越做越细,越做越美。”林聪鹏说,因为木偶表演需要掌握木偶头的各种机关,如果木偶头太重或机关安排不当,就会影响表演效果。比如《火焰山》中孙悟空从耳朵里掏出金箍棒等都是剧团秘传的技艺。

关公形象的木偶头

丑角形象的木偶头

有时候,林聪鹏的创作甚至不为登台表演,只为实现天马行空的创意、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林聪鹏喜欢神鬼题材,总是在闲暇的时间思考如何为木偶设置复杂的机关,一道机关的诞生,往往要花费他几年的时间。不过,看着自己案头可以弹出眼珠、吐出舌头的木偶头罗汉和可以发光闪亮的木偶头二郎神,他还是笑言一切都值得。

吴伟宏同样在木偶帽制作上尝试创新。在他的印象中,黄奕缺大师也曾不断研究、试验,改良后的木偶比传统的木偶生动许多。他制作的提线木偶头像内藏有可以操纵的细线,五官在人的操纵下可以做出各种表情,他操纵的木偶可以像真人一样写字、拿物、斟酒等,喝酒舞剑的钟馗就是典型代表。吴伟宏对木偶帽的创新,包括颜色和造型等方面,比如帽子的颜色会更亮。

开展研学活动

泉州木偶艺人应邀到中央戏剧学院偶剧系授课

传承:

传播非遗瑰宝开展义务教学

木偶头和木偶帽制作是依靠口传心授、世代传承的。为了把这些技术传承下去,他们亲力亲为教授学生,到学校开班。

在林聪鹏变得小有名气的时候,不少企业就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够主持设计木偶玩具推向市场,林聪鹏无一例外都回绝了。在他看来,批量化的工厂复制生产和流水线会使木偶失去原本的价值,木偶的独特性和其生命力会因此而丧失。在快速前进的社会里,他更想慢一点并有所坚持。“这是一个很慢很细致的工作,快不得,我还是希望能做个工匠,坐得住,有些耐心。”林聪鹏说。他依旧记得,曾几何时,泉州城的木偶雕刻艺人不计其数,雕刻技术也是中国之最;而如今,整个泉州城和他一样的熟练木偶手艺人,已经掰掰手指就能数得过来了,从业46年来,他也仅仅只招收过两个徒弟。“现在老了,眼睛花了,画木偶头的眉毛、眼线都会比较吃力。”林聪鹏坦言,未来的时间里,将和他的同学们一道,承载起木偶戏发扬繁荣的任务。

“傀儡”是木偶的别名,不过,在林聪鹏看来,一个个“傀儡”仿佛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五官的移位或聚散,体现的都是不同的个性,雕刻的过程就是赋予木偶生命的过程,也是与生命对话的过程。这辈子雕刻了多少木偶,还能再雕刻多少木偶——对此,林聪鹏并不清楚,也并不在意。“我的梦想是有更多的人将这门古老艺术传承下去,并有所创新。”林聪鹏说,如今他还经常开展研学活动,教学生们制作木偶头。

吴伟宏同样招收过徒弟。“当年我拜老团长吕赞成为师,常伴左右,哪怕是老团长生病期间,我也一边帮忙照顾,一边学习。”如今他希望新的徒弟最主要是能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为了传播这项文化遗产瑰宝,他也奔走在“非遗公开课”系列活动中,如开办非遗讲习所义务教学、到当地职业学校开设“木偶戏艺术特色班”,到两岸青少年木偶研学营做指导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