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大文豪苏轼造就了朱砂与竹子的结合文

《诗经》中说“颜如渥丹”,即形容人的貌美如同抹了丹砂一样;古代的人们还喜欢在孩童两眉中间点颗朱砂痣,寓意开启智慧……朱砂色,在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T形帛画,是现存可考的最早的卷上朱砂“朱砂”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红色颜料。它取自天然硫化汞的红色半透明矿石,又名“丹砂”、“辰砂”。晋代葛洪的《抱朴子·黄白》中提道:“朱砂为金,服之升仙者上士也。”可见它是古代方士炼丹的主要原料。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刘松年《天女献花图》(局部)除此之外,朱砂也用于药剂和制作颜料,人们称绘画为“丹青”,“丹”即为朱砂。朱砂色在永乐宫壁画、敦煌壁画等重要石窟、古代帛画以及绢本纸本绘画中都有大量应用。现存可考的最早的卷上朱砂,见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西汉帛画。魏晋时期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里,也大量应用了朱砂色。唐代的宫廷绘画更是善于抹以朱砂来点缀主体,如《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等。而朱砂作为一种绘画的主体色,则开始于宋代。那是一个别致的年代,审美格律达到别样的一种高度,文人士大夫纷纷参与到绘画中来,文学与绘画逐渐融为一体。此时文人所颂赞的“梅兰竹菊”应势成为墨客们笔下的主题。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绘画中对于朱砂色的运用,朱竹无疑是不容错过的经典形象。故宫博物院藏明代董其昌“仿唐杨昇”青绿山水在后世看来,画朱竹的“鼻祖”,苏轼当之无愧。苏轼生平爱竹,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据史料记载,苏轼在任杭州通判的时候,某次坐于堂上一时画兴勃发,而书案上没有墨只有朱砂,于是便随手拿朱砂当墨画起竹来,却由此成全了千古朱竹的史篇。清代瞿子冶朱竹四条屏朱竹的随意的奇思,实则承载着苏轼深厚的艺学素养,更与他自性清净的人格关系密切。时人有不以为然者,谓“竹非朱色”,东坡曰:“竹亦非墨”。苏轼画竹有两个特点:一是颜色。朱竹,体现了他对“随类赋彩”的深远理解,即在“气韵生动”上,将色彩传移至合乎“韵”的审美准则。这种绘画意识的背后,是绘画高于对象,并转化为主观描述的强大精神意识形态衍生的产物,与年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西方印象主义艺术观点高度吻合。二是技法。据传苏轼画竹子,不是一节一节画的,而是从底到顶一气呵成,每一笔都述写着竹子的生长形态。苏轼对竹子这种执着的表述,澄怀着他的内心世界,释放出他对竹子品格的万分钟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63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