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脂粉朱唇的故事画毕桃花面,再勾柳叶眉,千

人言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相较于男子来说,女子爱美的心理更为普遍。如今,美容已经是一个十分成熟的行业,可以提供多样化的美容服务。

而最常见的美容方式应该就是使用化妆品了,现如今的女性朋友,所能使用的化妆品类目,可谓纷繁多样。如此多样的化妆品选择,是基于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产业模式。

而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人们又能有怎样的化妆选择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人当然也不例外。

在中国古代,有着较为悠久的使用化妆品的历史,并因此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美妆文化。在不同时期,由于人们的审美追求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美妆风尚,形成独具特色的时代风貌。

金粉胭脂,画汉唐娇娥

如果要说美妆文化的起源,我们甚至可以把时间轴拉到原始社会时期。即使是在手工业没有任何基础的时代,人们也有办法来满足最基本的审美诉求。

在那个时候,古人类会使用浆果在身体上进行涂抹,色彩鲜艳的汁液会使使用者在人群之中较为抢眼,从而更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

自然界之中的动物很多都会有一些特定的求偶行为,比如孔雀开屏。但这种是借助于自身的一些条件,装扮强调的是从外界获取材料来辅助人的审美情趣,因此这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要说的是,当时有这种审美需求的不仅是女性,男性也有这种行为。只不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梳妆打扮对于女子成为刚需。到了文明社会,这种行为进一步发展。

在先秦时期,女子已经学会使用粉来装饰自己的面部,以使得肌肤更加的白嫩,因此在当时出现了“白妆”。古人搽的这种白粉一般都是米粉,同时还会有“铅粉”。

米粉的制作一般选用梁米或者粟米,将米磨成细粉之后,在水中沉淀发酵,然后洗去酸气,再将米汁装盛在容器中沉淀,然后进行暴晒,晒干后的粉末就可以用来敷面。

在我们的成语之中,有“洗尽铅华”一词,说的就是铅粉。铅粉来源于白铅,是一种重金属,其实是对人体有害的,但当时的女子为了美白,根本不会在意这个问题。长时间使用铅粉,会让面部肤色暗淡,发青、发黄,最终成为“黄脸婆”。

不仅如此,古代的女性在美白问题上还有另一个疯狂的举动,那就是服用砒霜,尽管服用的剂量非常小,但砒霜毕竟是剧毒,其对人体危害不小。而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样可以让肌肤更加白嫩,达到一种白里透红的感觉。

在春秋战国时代,“点唇”妆开始出现,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代女性涂抹口红,当时的女子使用的口红叫“唇脂”,也叫“口脂”。

唇脂所使用的材料在不同的时期也不尽相同,最早的时候,是取材自朱砂,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在使用这种化妆品。

朱砂又名辰砂、丹砂、赤丹,是一种矿物颜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硫化汞。商周时期的人们利用朱砂的用途有很多,除了用于女子的梳妆之外,还会用于建筑、衣物的上色,乃至用于涂抹在龟甲牛骨的文字之上,让文字刻痕更为醒目。

到了秦汉时期,唇脂的主要原料是胭脂,胭脂又名“焉支”,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据说是因为它来源于西域的焉支山地区,是一种名为“红蓝”的花朵制成的红色颜料,由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传入中原。

为了提高胭脂的附着力,人们还往里面添加了牛髓、猪胰等材料,使其成为一种较为浓稠的膏脂。当时的人们使用唇脂的时候,并不会将整个嘴唇都涂满,因为古人的以小嘴为美,因此只会涂抹在嘴唇中间部分,这就是点唇妆的由来。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胭脂的制作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不仅有了装载在器皿中的膏状胭脂,还有纸片状的“金花胭脂”,金花胭脂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提高胭脂的便携性。此外,还有用丝棉蘸着红蓝花汁制成的“棉胭脂”,这种胭脂非常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腮红液。

两汉时期的妇女还特别喜欢画眉,汉代是我国画眉史的第一个兴盛期,其对之后的隋唐等朝代的画眉习俗有很大的影响。

汉代最流行的眉式是长眉,而宫廷之中最流行八字眉,此外还有远山眉、阔眉等眉式。

在早期,中国还没有出现专门的画眉材料,妇女画眉一般用的都是烧黑的树枝,直到汉代出现了黛,这是一种藏青色的矿石,经研磨加水调和,能够用来画眉。

冬梅落风雨,却著六朝春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妆容文化进一步发展,当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妆扮名目,比如“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梅花妆”、“仙娥妆”等,当然,最流行的还是“额黄妆”。

所谓额黄妆,就是将两眉之间的额头涂成黄色。在《木兰辞》之中,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描写,当时的人们不仅会用颜料涂抹额头,还会有各种材料做成的装饰物贴在额头,这就叫贴花黄。

一般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等材料做成圆形、菱形、月形乃至花鸟蝴蝶等不同形状,然后粘贴在眉心、前额、两颊或嘴角等部位。

这种做法起源于南朝刘宋,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某一天仰卧在含章殿,树上落下的一朵梅花粘在了寿阳公主的额头,留下的印记持续了三天时间。

宫女们觉得这种装扮好看,因此纷纷效仿,于是就有了梅花妆。后来,这一妆容流行开来,人们不满足于单一的梅花,于是就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饰物粘贴在面部,逐渐形成了“贴花黄”的习俗。

唐朝及五代时期的妇女还会“画面靥”,面靥就是酒窝,画面靥就是在脸颊上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点缀各种形状。

当时有一种浅紫色的鹤子草,是制作面靥的重要原材料。从魏晋至隋唐,女性还会在脸上“描斜红”,也就是在眼角用勾笔描画红色的月牙。

这种妆扮来源于曹魏宫廷,一个名为薛夜来的宫女不小心撞到了屏风上,脸上留下了两道伤疤,因此担忧失宠,整天忧心忡忡。

但当时的魏文帝却因此对她十分怜爱,以至于宫中的其他宫女纷纷效仿,用胭脂在脸上描画血痕,取名为“晓霞妆”,后来发展成为描斜红。

唐朝管胭脂叫红粉,唐朝最流行的妆扮也是红妆,当然也还有黄妆、花钿、斜红、面靥、点唇、眉黛等多种妆饰。

在唐朝后期,又流行起了一种“啼妆”,也叫“泪妆”或者“时世妆”,也就是一种看起来像流泪一样的妆扮。这种妆容起源于汉代,由东汉大将军梁冀之妻孙寿所创。其做法是用白粉敷面,然后用油膏在眼睛的下方进行擦拭,形成类似涕泣的效果,惹人怜爱。

唐朝的女子尤其喜欢红唇,因此仅点唇的方法就有十几种,名字也很诗意,诸如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等,都是唐朝唇妆的代表。

不管是什么名目的唇妆,有一个特点是共有的,那就是讲究一个樱桃小口。关于唇妆的颜色,在唐朝还流行一种檀色,也就是浅绛色,这种色彩的唇妆一直流行到了宋朝。

宋朝词人秦观曾在《南歌子》中写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唐朝的眉式比较丰富多样,知名的就有十种之多,包括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

洗却铅华,仍似春风拂陛

唐朝也有不少的化妆品,比如益母草灰,这是一种将益母草烧成灰之后,加水拌成团,再进行煅烧,最终研磨出的一种细粉。

这种化妆品不仅可以美白肌肤,还可以治疗黑斑和粉刺,因此广受欢迎,当时不仅是民间的妇女会使用益母草灰,就连一代女皇武则天也会使用。

在宋朝,益母草灰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复合剂,里面添加了茯苓、甘草、杏仁、皂角、大豆等物品,变成了一种综合性的化妆品,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洗面奶。

宋代的妆容基本沿袭前代,女子还是喜欢贴花钿、画红妆,还会在眼睛的下面画各种彩绘图案。

在宋代,也有一些新风尚,那就是女子特别喜欢戴首饰,尤其是耳饰,这在前代的历史上非常少见。

与宋朝同时代的其他朝代,比如辽朝,也有一些特有的妆容,比如“佛妆”,就是用金粉在面部进行涂抹。而且,要在冬天涂面,一直到第二年的春天才会洗掉。

到了明朝,整个社会的审美倾向有了较大的改变,受宋明理学的影响,自从宋朝以来,中国人的审美就已经在向清秀、淡雅转变。

到了明朝,这一倾向更为普遍,因此这一时期的女子妆容,尽管还保留了涂脂抹粉的习惯,但整体上还是趋于朴素淡雅。明代的著名画家唐寅就曾说,女子以“鸡蛋脸、柳叶眉、鲤鱼嘴、葱管鼻”为美,这反映出了明朝社会的审美倾向。

而这一倾向也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明清两代的审美意趣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女子的妆容都是趋于清新、秀美。

结语

先秦到两汉时期,女性的审美情趣并没有取得独立价值,尽管人们欣赏女子的美貌,但这一时期还是更为重视品德。在这一时期,女子的妆容表现出的是较为质朴的特点。

尽管如此,美妆文化还是在发展,敷粉涂朱在这一时期已经非常普遍。由于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红蓝花传入内地,并在内地大量种植,这更是推动了我国美妆文化的发展。

自此,红妆在我国流行上千年,经久不衰。出于对美的追求,女性还在唇妆、眉妆上下功夫,因此从汉代开始,中国的美妆文化发展迅速,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酝酿,唐朝的美妆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唐朝的妆容特点以华贵、艳丽为主,并且美妆文化极为兴盛,这与唐朝社会高度繁荣的现实是分不开的。

而自宋以后,中国的审美情趣有了较大的变化,整体以素雅、清秀为主,这主要是受社会文化的印象,与宋明理学的发展有一定关联。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女子面部化妆探析》

《古代女子的化妆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