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山区四色竞秀万重山上

  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万山接待游客13.6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多万元。其中,万山朱砂古镇接待游客人次与综合收入在铜仁市各大景区中均居第一。   朱砂古镇是万山的标志,有着多年的丹砂文化沉淀。20世纪50年代始,因汞而兴的万山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商贸繁华,产业兴旺。   年,“贵州汞矿”因资源枯竭,政策性关闭。一时间,产业空心化让万山面临转型发展的巨大挑战。   万山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开拓创新,奋力转型。年,朱砂古镇景区建成,成为武陵山区的一匹旅游黑马,至今综合收益累计达20亿元,带动周边多人就业增收。   如今的万山,凤凰涅槃,腾飞武陵。呈现出万山红遍、千峰竞绿、金光夺目、本色彰显的四色交融的斑斓画卷。

红色万山:   丹砂着笔绘喜色   数千年来,红色一直是万山的主色调。   在长达多年的丹砂开采与冶炼的历史长河中,万山出产的红色朱砂天下闻名,有着“丹砂王国”美称。“万山红”是千年丹都最鲜亮的颜色。   新中国成立后,万山克服重重困难,弘扬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建起了驰名中外的汞矿产业。“万山红”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近年来,万山牢记嘱托,以丹砂着笔,奋力书写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崛起新乐章。沉睡了多年的万山朱砂,被打造成精美工艺品,风靡全国。“万山红”成为新时代万山转型崛起的一张靓丽名片。   9月4日,万山区朱砂产业园,丹晶朱砂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秀伟看着精美巧妙的朱砂工艺品,感慨道:“看见这些红朱砂,就不由自主想起万山汞矿波折起伏的历史。”   夏商时期,民间开采已有迹可循。自秦朝始,万山朱砂资源开始批量开采。汉隋唐宋时期,万山出产的辰砂被列为朝廷贡品。   明清时期,朝廷在万山设立首个朱砂场局,招收余人开采朱砂,在中国形成了最初的朱砂规模化开采……   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汞矿”成立,成为全国最大的汞矿开采、冶炼企业。年,为做好汞矿开采,万山特区正式成立。

20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初,万山汇聚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人们以穿着印有“贵汞”字样的工作服而自豪。   数千名优秀人才从全国20多个省市聚集到万山,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深山沟壑的汞矿里,用自己的行动构建了“团结拼搏、创业奉献”的价值理念。   上世纪60年代末期,面对三年自然灾害和技术封锁,在国家最困难之时,万山人民与国家共患难、同进退,克服了重重困难,艰苦创业。连续4年产量突破千吨,最高年产汞突破吨。4年间,万山汞矿向苏联出口汞0多吨。   然而,因朱砂而名誉天下的万山,因长期大量开采导致资源日渐衰竭,年关闭。   繁华的丹砂开采历史渐行渐远,而千年丹都的工业文明与不甘落后、艰苦创业的精神推动着万山的转型崛起。   “我经常梦回矿洞,与矿友继续奋斗。”69岁的李晓康,被称作“末代矿长”,每每说起万山汞矿的故事,言语间昂扬斗志。   自汞矿关闭以来,万山一直在谋求转型发展之路,借助悠久雄厚的工业文明基础,万山决定把出路重点立足于“红色”,挖掘“千年丹都”文化,打好文化牌。   年,万山投资万元实施“中国汞都·万山国家矿山公园”项目一期工程。年,万山引资20亿元建成中国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   文化根基稳固,文化产业创新。年,万山坚持“立足朱砂、延伸朱砂、超越朱砂”目标,投资3亿元,利用经济开发区标准化厂房,打造了集朱砂工艺品研发、培训、生产、检验、销售、展示于一体的朱砂工艺品产业园。   园区集中引进34家朱砂工艺品企业,统一标准、统一外观、统一标识,抱团发展,打造产业标准化生产、研发、销售园区,配套建成全国最大的朱砂工艺品线上线下交易中心。   为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收藏价值,朱砂产业园现正在向国家商标总局积极申报万山朱砂地理商标,着力打造全国知名朱砂工艺品牌,让“万山朱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短短三年间,产业园产值从数百万增长到6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从业人员近人,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文化”的转变。万山红朱砂再次红遍天下。   “万山红”见证了70年来万山从兴盛至衰落,到再度崛起的沧桑岁月,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万山转型崛起的重要依托,描绘出了一幅新时代万山红遍的喜人画卷。

绿色万山:   绿色崛起展新颜   “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第一次来朱砂古镇旅游的贵阳游客袁先生,如此评价眼前的万山景象。   然而,10年前的万山,汞竭城衰,街道上尘土飞扬,废弃矿渣填满沟壑。山上不见绿色,难闻鸟鸣。面对发展滞后与生态恶化双重压力,万山干部群众一度彷徨。   近年来,万山牢记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功探索出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实现绿色崛起。   绿色已成为万山最鲜亮的底色,成为万山重塑辉煌的新“引擎”。   万山把旅游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突破口。年,万山从江西引入吉阳公司,投入20亿元打造朱砂古镇,依山傍水建成了玻璃栈道、玻璃桥、时空隧道、悬崖泳池、放下山庄、朱砂大观园等景点。   慕名而来的旅客络绎不绝,自年开园以来,朱砂古镇至今共接待游客多万人次,综合收益累计达20亿元,带动当地上千人就业。昔日废弃的老矿区变成了山水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旅游新区,成为贵州最具活力的旅游热点之一。     用活山水资源,打造全域旅游。万山还跳出“看山望水”思维,通过变废为宝、无中生有,投资20亿元建设了万山彩虹海,打造陆地公园、水上乐园,填补了方圆公里没有大型游乐场的空白。彩虹海项目入列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

该区还投资3.5亿元,对朱砂古镇到九丰农业博览园沿途进行景观改造,以“江南·水乡·烟雨”为主题,形成了“四季花开、步步有景”的滨河公园景观长廊。   此外,万山还启动黄腊溶洞景区建设,投资5亿元打造地下大峡谷、中国第一个情景漂流、西南地区最大的冰洞项目、温泉乐园和贵州最大的蝴蝶谷等溶洞主题旅游风景区。   47岁的吴长平,是“贵州汞矿”最后一批矿工,如今担任朱砂古镇景区安保部经理。汞矿关闭后,吴长平外出务工谋求新生计。年,朱砂古镇开园迎客,在外漂泊多年的他返乡,进入景区,重新实现家门口就业。   还有余位矿工及矿工子女,也进入朱砂古镇景区,重新回归矿山工作,成为万山绿色转型最直接的受益者。   随着万山绿色崛起,生态惠民效应逐渐凸显。生态农业崛起,使万山人收获更多的绿色红利。   年,万山从山东寿光引进九丰公司,打造九丰农业博览园,建成了全国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单体智能观光大棚、花卉大世界、候鸟小木屋养老中心。   依托九丰农业的资源、技术、管理等优势,万山全面推广“九丰农业+”模式,助推“千年丹都”变“武陵菜都”。仅三年时间,全区建成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64个,面积达1.5万多亩,覆盖45个村,户贫困户1.82万人从中受益。   坚持绿色引领,万山走出了一条融合共生的绿色发展新路:用好绿色资源,培育绿色产业,打造绿色家园,推动绿色崛起。   如今的万山,涌现出一批批“香柚村”“黄桃村”“莲藕村”“葡萄村”等。绿色发展,带动万山农村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年,万山实现“整区摘帽”。   9月9日清晨,市民徐先生来到木杉河湿地公园散步,回想几年前的景象,他说:“那时的湿地公园就是一条臭水沟,没人愿意来。”   近年来,万山按照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要求和规划,坚持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强、小而活理念,把绿水青山引进城区,让市民开门见山,推窗见景。   该区投资8亿多元,对城区木杉河实施景观改造。排涝、治污、打造亲水景观,“通、清、靓”同步推进,治理后的湿地公园实现了城河相融、景城互补,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养生胜地。   拨动绿色琴弦,奏响生态乐章。走在绿色崛起路上,万山始终坚持“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   该区奋力保护生态,厚植生态,自年起,万山整合项目,累计投资4亿余元整治污染,在采冶废弃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封山育林,改善矿区地貌景观、绿化矿渣裸露区。   年以来,万山累计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4.7万亩,惠及户4.43万人。年,万山区森林覆盖率已达66.25%,获“省级森林城市”称号。   产业发展上,万山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淘汰落后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养和发展新型工业龙头企业,推动工业产业走集约化、多元化新型绿色发展之路。   在城市发展上,万山坚持生态优先,投资数亿元对矿山公园实施生态修复和治理,同时见缝插绿、空地成景,全力护山护水,打造“眼前一亮、与众不同”的绿色城市新形象。   年以来,万山实施城市提级改造,打造精巧素雅、小桥流水的凯潮溪园林,建成了“棕榈大道”“香樟大道”等特色城市景观,新建绿地绿景31万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提高到16.6平方米。杨聪陈阳

编辑何涛编审杨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087.html